中国教育报:厚植学科专业优势 全力打造一流人才

    2019-10-28 14:01:49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数:0

  【编者按】10月28日,《中国教育报》以《厚植学科专业优势 全力打造一流人才》为题,报道了学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具体路径和成就。

       全文如下

  十月的琴岛,秋色正好。

  在青岛农业大学迎来建校68周年之际,学校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这是共青团组织授予基层团组织的极高荣誉,也是青岛农业大学首次获得这一光荣奖项。

  今年恰逢五四运动100周年,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收获这样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学校团委呈现了一份满载收获的答卷。聚焦团委的主责主业,将思想政治引领有效融入学术科技、公益实践、文化体育之中,完善了第二课堂延伸第一课堂的育人机制。自2016年以来,团委组织了500余支队伍、6000余人次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斩获包括“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创青春”全国银奖、“互联网+”全国银奖在内的国家级别奖项15项、省级奖励80余项。学校组织万余名大学生深入开展大学生“三下乡”“调研山东”“千村行动”系列活动,连续3年荣获全国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荣获“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荣誉称号。青岛农大的学生志愿者活跃在重大赛会、城乡社区、贫困山区,累计志愿服务近20万小时。

  不仅是在共青团领域,作为一所扎根齐鲁大地、矢志“三农”的农业类高校,青岛农业大学始终坚持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设立研究课题,面向生产实际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和油料作物增产、促进畜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农为本,不断延伸,现在青岛农业大学的战略布局比人们想得更为宏大高远。这所始建于1951年的农业高校,现已建有城阳、平度、莱阳、蓝谷4个校区和胶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形成了“一校两地,四区一园”的办学格局。2012年被评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首批立项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被列为山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A类单位,2018年被列为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单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对创新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新时代,我们要加强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科学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优良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原始创新能力。”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宝笃说。

  瞄准前沿制高点 做大“学科”文章

  作为一所应用型高校,面对国家“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青岛农业大学首先想到的是,刀刃向内自我革新。只有摸清家底找准问题,才能盘活存量、整合优势资源、明确建设路径。

  经过“把脉问诊”,答案逐渐清晰——“双一流”建设和学科动态调整是大势所趋,只有立足现有基础,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快速追赶甚至弯道超车,才能实现新一轮学科大发展。

  2017年,是青岛农业大学的学科建设年。

  这一年的1月12日,学校印发《青岛农业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对学科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5月,学校印发《青岛农业大学学科建设规划(2016—2020)》,标志着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全力建设高水平大学新阶段的开始。

  “学科建设是当前学校发展的首要路径。要加强学科建设,就必须强化学科意识、树立学科思维,具备高地意识、团队意识、需求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人才意识;必须选好学科路径,坚持协同创新、交叉发展、扬长避短、借力发展和人才优先战略。”在许多场合,李宝笃都强调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学科建设,首先要改变学科布局和学科结构。2017年6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学校撤销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分别成立农学院和植物医学学院,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2017年7月,同样出于学科发展考虑,学校成立动物医学院,再次对学科建设进行宏观调整布局。学校还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拓展新的学科版图。2019年5月,学校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立草业学院,以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王增裕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草学专家加盟草业学科建设,不仅有利于全力提升学科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合作、建立跨学科平台团队、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对于完善学校学科体系、使整体学科布局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大学科人才交流、创新合作和成果共享力度,是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又一个重要方面。2018年,学校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与莫道克大学互聘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9年,双方又签订本硕合作项目意向书,建立起完善的本、硕、博连读体系。同年,与莫道克大学共建中澳农业与环境健康联合研究院,举办第一届中澳农业与环境健康联合研究院论坛。莫道克大学校长艾娃·莱诺宁(EevaLeinonen)评价说:“此次论坛活动为近年来莫道克大学举办的此类国际交流活动之最。双方将携手共进,通过深度合作组建前沿学科创新团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共同解决国际科技前沿重要问题。”

  学科建设的成效正在不断显现。2018年7月,山东省教育部门发出“山东省教育部门关于增列‘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通知”,青岛农业大学水产学科为10个有经费支持的立项建设学科之一。今年的9月11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最新数据显示,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两学科稳步保持在ESI全球前1%。这也是两学科连续第11次同时进入ESI全球前1%。在2019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校有4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其中兽医学进入前100名。

  在推进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学校还根据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培育新兴专业生长点。紧密对接山东“十强”产业,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2016年以来,青岛农业大学加大与青岛英谷教育集团等校企合作办学力度,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等新兴产业技术与传统专业嫁接,开设了大数据、智能硬件与产品设计、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跨境电子商务、网络商务与现代物流管理等12个校企合作办学专业方向,打造“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和“新商科”专业,促进了专业的交叉融合发展。2018年学校新增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撤销生态学专业,停招农村区域经济与发展专业,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办学。

  从单打独斗走向融合发展,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以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依托学校资源优势,做强优势专业,打造专业品牌,辐射带动专业群整体均衡发展。2016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医学、应用化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4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群),获得省财政资金支持8000万元;学校投资2100万元对2017年获批的植物保护、风景园林、水产养殖3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自筹经费专业(群)及动画、通信工程、土木工程3个校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进行建设。2018年完成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的中期考核,10个专业群全部达到预期建设目标。

  “通过重点专业(群)建设,发挥了重点专业辐射带动相关专业发展的作用,共计辐射带动50余个专业的建设工作。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大幅度提升。”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宋希云说。

  引进+培养“双管齐下” 打造“豪华”师资团队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

  论及学校的名师,青岛农业大学人事处处长刘家尧很有底气地出示了这样一组数据: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的专家180多人(次),其中,双聘院士5人、美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教育部门“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聘请客座教授141人,名誉教授4人,返聘高级专家7人。2016年以来引进的人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25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76人,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的112人。

  这正是青岛农业大学的人才家底。这样的“豪华配置”显然离不开学校的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多年来,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和全方位服务机制。在2017年、2018年,聂品、王增裕教授先后被列为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尖端人才,青岛农业大学也成为山东省两所连续获批“一事一议”人才引进项目的高校之一。梁文星团队获得“国家文教类外专高端项目”3项,“山东省人社部门外国专家系列讲座项目”1项,累计获得资助近1000万元。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育部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马军教授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张忠华教授等一批专家和团队也全职加盟青岛农业大学,极大地提高了学校高水平人才的层次内涵。

  在宋希云看来,学科建设的人才梯队需要科学合理的层次区分,既要有作为领头羊的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又要有一大批优秀的学科骨干支撑起学科建设的人力资源框架。这正是学校转变传统的松散式人才引进方式,创新人才引进灵活机制的一大原因。

  让人欣喜的是,人才引进的效果正在不断凸显。目前学校多数学科已凝练出3—5个学科方向,配备了近年来涌现出的拔尖人才为方向带头人。以方向为核心,推动团队更多教师根据方向发展需求主动调整具体研究内容,形成了个人研究紧紧围绕方向、多个方向紧紧围绕学科目标任务的生动局面,打通了“学科建设最后一公里”的目标任务分散问题。

  在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同时,学校也针对本校教师积极探索实施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全方位构建教师培训培育体系。按照教师成长过程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培训,靶向施策,精准发力。2016年,学校出台《青岛农业大学中青年教师助教工作实施办法》和《青岛农业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实施办法》,启动新入职教师助教工作和主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学时制,培训质量和成效显著提升。

  对教学的重视,是青岛农业大学由来已久的传统。青岛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田义轲回忆,自学校建校伊始,就特别重视本科教学、重视人才培养。为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学校出台《青岛农业大学“卓越教学奖”评选办法》和《青岛农业大学“最受欢迎本科任课教师”评选办法》,修订《青岛农业大学“青年教学能手”评选办法》等。3年来,以尚书旗为带头人的农业机械教师团队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尚书旗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和“青岛市最美教师”荣誉称号;李保华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王晶珊获“青岛市教书育人楷模”称号;陈海华等4名教师获“青岛市高校教学名师”称号;高丽等12名教师在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奖;曹敏等10名教师在“外教社杯”、外研社“教学之星”山东省和全国外语类教学大赛中获奖。

  不仅如此,学校还通过卓越教学奖、最美教师奖、最受学生欢迎本科任课教师等奖项的设立,推动许多年轻教师成长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几年来,李娟等20名教师获“青岛农业大学卓越教学奖”;刘峥等62名教师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赵长星等10名教师获“青岛农业大学最美教师”荣誉称号;谭玲玲等76名教师获“青岛农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本科任课教师”称号,可谓星光熠熠。

  建体系搭平台 创新创业人才涌现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主体育场、2014年巴西世界杯主会场……这些灯火辉煌的体育场馆用的都是同一家LED灯光品牌——“达森灯光”。而“达森灯光”的创始人就是青岛农业大学的毕业生许法卿,他创造了用3万元本金撬动3亿元的商业传奇,缔造出国内首家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舞台灯光制造企业。

  建设光伏农业大棚、种植草莓、搞养殖……这样的创新创业故事几乎每天都在青岛农业大学上演,而这也与学校的办学传统有着很深的关系。

  “我们是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就是接地气、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李宝笃说,这位老“农大”人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他看来,不能仅仅为了就业率、点击量才去创业,“双创”一定是建立在科技含量、学术创新的基础之上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青岛农业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逐渐摸索出一条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业实践能力”为统领,以搭建“创业教育引领服务、创业实践培训指导、创业资源汇聚对接、创业咨询交流互助、队伍建设推进提升”五大平台为横向支撑,以构建集“苗圃选育、团队组建、实践探索、项目孵化、成果转化”为纵向提升的“多维立体”式大学生创业实训项目培育孵化模式。

  2018年,青岛农业大学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立足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将导师科研指导和学生创业发展相结合,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全力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助力校园创客成就创业梦想。学校逐渐完善了“双创”奖励激励制度和“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建设,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团”。同年,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青春点燃激情,创业成就梦想。每年的大学生招聘季,这样的精彩一幕都会在青岛农业大学上演。青岛蔚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康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普兰泰克机械科技有限公司、青岛信得药业有限公司……都会如约而至,这些都是青岛农业大学校友创办的企业。

  多年前,他们从青岛农大走向社会。今天,他们回到母校,招聘志同道合的精英共同开创企业的未来。

  “公司员工80%都是青岛农大学生,因为他们吃得了苦,很有奉献精神。”

  “母校学生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公司很喜欢招聘母校毕业生。”

  这些用人单位的评语非常准确地说出了青岛农大学子的特质,这也正是学校的良苦用心。

  “奋斗需要脚踏实地。脚踏实地一直是我校的优良传统,希望大家在毕业后,继续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不被‘终南捷径’所惑,在默默耕耘中体悟‘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的道理。”今年的7月毕业季,宋希云的毕业致辞让许多毕业生感动不已。

  耐住寂寞,默默耕耘,是农大人的本色,也是青岛农业大学的初心所在。2018年,青岛农业大学率先成立了青岛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依托学校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了全省首家市级乡村振兴研究院,建立乡村振兴工作站16个,选派特派员50名,累计向派驻镇村推广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136项,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368项。校地校企合作更加深入,社会培训和科技服务广泛开展,组织青岛市乡村振兴“政产学担银”协同推进大会,与8个县市区签署校地合作协议,举办各类培训班51期,培训3361人次,300多名专家教授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开展政策咨询、技术指导、成果推广等服务近万人次。

  就在这个暑假,青岛农业大学各个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室、科研基地和社会实践点都没歇着,而是在炎炎夏日中挥洒汗水,推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在学校规划的3个10年计划(1997—2027)中,两个10年过去了,正进入到第三个10年。“我们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进程中贡献了青岛农大力量和农大智慧。同时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指导经验和政策咨询能力的专家智库,加快了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未来,我们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继续着力加强学科建设,重点在加强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学研究和国际化合作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努力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李宝笃对学校的未来信心满满。

  相关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10/28/content_571799.htm?div=-1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