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9 10:10:03 作者:闫周慧、周维维 来源:校团委 浏览数:0
12月8日,恰逢我校第三次团代会、第七次学代会、第五次研代会胜利召开,《中国青年报》“大思政专栏”报道我校共青团在打造农字特色思政大课、创新开展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典型经验做法。
链接:https://s.cyol.com/shuzibao/cmsfile/cms_json/zqzx/Newspaper/2/2024-12-08/Content/nw.D110000zgqnb_20241208_2-04.html?isshow=1
学校“青春系列”五四青年节万人团课经验做法: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017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学校从团课入手,创新思想引领形式,打造了一场“不一样的思政课”——万人特别团课,当年受到师生广泛欢迎。截止目前,这一做法已持续八年,“五四特别团课”也已经成为师生口中的“思政金课”,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品区”“示范区”。
榜样引领,言传身教,
在“谁来讲”上做好“真”文章,让团课更有“亲和力”
让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育身边人。在“特别团课”中,长期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老教授、毕业后创业成功的“老学长”、拿奖拿到手软的“学霸学姐”、全国“挑战杯”特等奖获奖团队等不同领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校园典型人物都能走上讲台,以第一人称讲述奋斗历程。这些鲜活的故事,不仅让团课内容更加真实可信,更让同学们在聆听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呈现了一堂堂生动、真挚、富有感染力的思政课,极大地提升了团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7年,“青春朗读者”五四特别团课邀请到了原六和集团执行董事长、1982届校友张效成,“南澳洲阿德莱德青岛姐妹城市”学生大使、2016届校友王丹等校友代表先后登台,分享了自己的青春故事和奋斗历程。其中,张效成校友现场分享了他下海创业的故事。谈到当时确定下海创业的决定时,张效成坦言道,“凭借一股拼劲和勇气,就想争口气,闯出一番天地。我是一名农科生,我始终没有离开农业的老本行。无论在什么年代,青年人都要勤奋、正派,充满热情。”朴实的话语,印在现场每个人的心里。
在2019年举行的“闪亮的青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特别团课中,多位在服务基层、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等领域表现突出的青春典型,一起研读五四精神,抒发青春感悟。2017级茶学专业的宋宇杰同学对这趟团课印象十分深刻:“那堂‘思政课’让我很受触动,每个领域都有平凡中的伟大,义务支教的郭送学姐在下乡期间睡门板床的故事,太震撼了!”受此影响,她也积极投身公益和志愿服务,发挥专业优势下乡助农,如今茶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她又继续考取了博士生,为解决农业问题科研攻关,多年后回忆起那堂团课她依然历历在目,称自己也是在那次团课的激励下有了如今的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八年来,这堂课不讲空话套话的大道理,只讲真话实话的小故事,用农大师生70多年来勤耕不辍、奋进拼搏的鲜活现实素材教育引导学生,真正发挥团课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功能,不断增强铸魂育人实效。
根植农大土壤,彰显精神底色,
在“讲什么”上做好“大”文章,让团课更有“感召力”
每年团课内容不同,但精神内核相同,那便是激励广大师生心怀“国之大者”,将小我融入大我,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发扬的“三牛精神”为主线,将团课分为“犇”向人民(孺子牛精神)、“犇向创新”(拓荒牛精神)、“犇向振兴”(老黄牛精神)三个篇章。其中,舞台剧《草莓教授》以科技部“大美科技特派员”姜卓俊教授为原型,通过生动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情节鲜活演绎了他心系大地、情系农民的故事,并延引出以其为缩影的农大人“一切为了人民”的情怀与担当。专题片《黄河滩,春望眼》把以学校林琪教授、王晶珊教授、孙娟教授为代表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农大拓荒者们四千多个日夜的拓荒之旅搬上荧屏,解开使得黄河盐碱地“土疙瘩”变成“金疙瘩”的答案,展示了学校师生精准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扎根沿黄流域基层,科技支农助农,使得沧海变桑田、日月换新天的创新伟力。
“有人说,你们干农机的真苦,可我们并不这样认为。哪怕是吃着地里被雨水浸泡的包子,只要看到设备性能又有了提升,我们依然会调侃这种‘灌汤包’是天下第一好滋味......”舞台上灯光交汇处,机电工程学院尚书旗教授深情追忆着学校农机人为中国农机设备制造奋斗在田间地头的时光。现场师生无不为之动容,掌声如潮。
整堂团课中,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映入眼帘,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回响耳畔,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激荡心灵。而贯穿始终的是大国三农的使命召唤,是学校矢志三农的精神底色和许党报国的奋斗初心。
2024年“青春的荣光”五四青年节特别团课中,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模式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乐陵小麦-玉米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陈延玲老师分享了自己及学生驻扎农业生产一线、推广科技服务“小院模式”的亲身经历:“大锅菜、大通铺,夏天的碗里有蝇虫,冬天烧锅炉的手指甲里全是黑的……都阻挡不了我们挨家挨户推广农技、上门服务的脚步和热情。”
“这样又燃又有料的五四特别团课学校已经连续开展了很多年,每一年的主题不一样,但激发青年学生爱党爱国情怀的初心从未改变。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正值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师生回信一周年,相信这堂课刚好能成为激励学校师生落实回信精神的最好强心剂,相信这些鲜活、感人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学生学农爱农、强农兴农、奋斗报国。”学校党委书记潘军说。
创新叙事手法,丰富传播载体,
在“怎么讲”上做好“活”文章,让团课更有“吸引力”
八年来,团课从形式设计上不断进行大胆创新,原创内容上进行精心打磨,寓教于情、景、境,丰富了教育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交流渠道,真正成为凝聚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的有效载体。
通过“艺术展演+理论融入”的创新表达形式,将舞台变成讲台,让团课可听、可谈、可观、可赏。团课依托舞台剧、情景朗诵、舞蹈、歌曲、微电影等艺术表演形式以及现场访谈、青春接力宣誓、师生互动交流等方式,基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接受逻辑,改革宣传话语模式,变宏大叙事为微小叙事,变刚性肃然为亲和活泼,适应学生的表达习惯,提高思想引领的时代感和有效性。团课每年线上线下同步直播,共吸引师生、校友、家长、社会各界网友50万余人观看,留言区满是校友对母校的告白和家长对学校的点赞。提高了团课的传播声量,有生气、涨人气。
讲好新时代思政课的关键是能够贴近青年,入脑入心的互动交流打破“你讲我听”的传统模式,青春活力的歌舞节目同样能变成育人载体,受人喜爱的思政课堂也可以搬出教室进行。2022年,正值疫情防控时期,为了让这堂备受期待的团课不因疫情而“停课”,学校结合防疫相关要求,在牡丹花盛放的鼎盛花园举行了“绽放的青春”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五四特别团课。这堂户外团课分为“信仰·扎根”、“奋斗·成长”、“创新·绽放”三个篇章,以花卉扎根发芽、拔节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比拟青年人的成长过程,围绕“青春之花为谁绽放”“青春之花如何绽放”“青春之花如何更好绽放”三个话题展开交流。师生欢聚一堂,以天地为席,偕花香为伴,在花团锦簇中面对面交流分享不同年代青春岁月的奋斗故事,畅谈信仰与奋斗、创新与未来,呈现了一场深刻、生动、互动性强的“花园里的思政课”。
八场大课,从国家视野、时代特征、青农特色三个维度精心策划,挖掘党史、农史、校史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事迹,以现场访谈、情景诵读、舞台剧、艺术表演等多元方式,展示了青岛农大师生许党报国、强农兴农的奋斗历程和精神传承。
2024年7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关于共建高校“大思政”体系 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各级团委、高等学校要“着力加强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政治引领,不断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质量水平,动员引领高校团员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未来,青岛农业大学将持续为青年学生推出更多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堂,让思政课沾满“泥土气息”,让更多学生爱上“真理的味道”,让奋斗强国成为更鲜亮的青春底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