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鲁大地遥望紫金山巅:血印依旧在那里 ——致全省青年学生的一封信

    2014-12-12 23:07:53           浏览数:0

全省的青年学生朋友们:

十二月十三日”——一个沾满血印的特殊日子,在跌撞中爬起,从尸横遍野中重生,见证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落后挨打到腾飞复兴,转眼间,已走过了第七十七个年头。来到这一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让我们一起,为无辜死难的三十余万同胞默哀,献上我们的哀思。

望七十七年前的那一天,总忍不住掩泪遮面,抚摸那心口的阵痛。那一天,南京沦陷,三十余万无辜的同胞惨遭无人道的杀戮;那一年,全面抗战,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携手奋起抗战;那一刻,睡狮惊醒,一个腾飞的民族翻开历史的新篇踏上复兴的征程。

从黄海之滨的1895,遥望紫金山巅的1937,血印心痛依旧在那里。从甲午战争的炮船到南京城外的枪声,从沂蒙山上的呐喊到紫金山下的哀叹,老一辈革命人曾一起为惨死的同胞顿足唏嘘,为民族的存亡冲向前线,而此刻我们都应当永远铭记。

看,威海岸边,邓世昌镇定指挥的姿态依旧若隐若现,他那句: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依旧铿锵有力的在黄海之滨回荡。然而,那一次,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听,是谁在唱那婉转悠长的沂蒙山小调,是的,是推着粮食正在去看望前线伤员的红嫂。那些年,沂蒙山六姐妹,沂蒙红嫂成了齐鲁大地上每一个妇女共同的称谓,乳汁喂伤员,身体做桥板,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无数红嫂用生命撑起坚固的后援线。

八年的抗战,微山湖上静悄悄的依旧倒影着夕阳的余光,台儿庄的枪声被人民胜利的欢呼所淹没,山东人民始终走在抗日救亡的前线,从济南战役到台儿庄会战,从八路军挺进山东到守护沂蒙山。八年抗战,在齐鲁大地,英雄的儿女抗敌2.6万次,歼灭日伪军51.3万余人,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七十七年过去了,战争已经平息,硝烟也早已烟消云散,但历史的血印缺永久的刻在了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我们依旧为同胞的遭遇扼腕掩面,我们更不能忘记先辈们为民族独立的浴血奋战,因为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我们身处何境,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中国人。

青年学生朋友们,明天就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或许你正在紧张的复习着接踵而至的考试,亦或者是准备和朋友度过一个美好的周末,请你暂且且放下手中的书本,停下匆匆的脚步,让我们一起闭目回眸,为七十七年前无助和恐惧的南京同胞送上我们的哀思。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青年的我们是国家崛起建设的中流砥柱,是民族复兴腾飞的希望。从此刻起,让我们一道,铭记历史,担负责任,用青春和热血浇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

山东省学生联合会

20141212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