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3 21:53:41 浏览数:0
“三农学会”是青岛农业大学一支朝气蓬勃、极具特色的学生社团,2007年9月成立至今,他们关注三农、服务三农,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会长期坚持“三下乡”项目,并把支教、调研、文艺始终作为活动的三大主题。由于三农学会的支农活动经过八年来的发展已日趋完善,现在各地逐渐演变为成为一项长期的项目。
这不,今年暑假,三农学会又派出三支队伍奔赴德州、古营集、王集开展下乡支农支教活动,并获得了当地群众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而这三支队伍,除了德州队比较年轻外,菏泽的古营集和王集分别是队员们第四次和第七次前往了。
多遥远,疼痛与疯癫,彼此都不见
千里跨越,共赴乡村。经过长达11个小时的火车(硬座),队员们顺利抵达下乡地点。虽然路途遥远,甚至部分队员晕车,可队员们不喊累;虽然条件艰苦,有些地点甚至需要队员们自行携带被子、衣架等物品,可队员们不喊苦;虽然青农大的暑期本来就不到一个月,而本次实践来回也需要十天,甚至部分队员来自省外(半年才能回一次家),可队员们依旧坚持到底。
“当我踏上火车的那一刻我非常的期待与激动,虽然我已经去过一次菏泽曹县古营集镇支农,但还是忍不住的激动,希望这次支农活动能给农民和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帮助”,古营集小队队长王冉冉对大家说。
其实队伍里面大多数队员都秉承着同一份坚持,他们相信三农学会能为他们带来的远比虚度假期强。已下乡5次的2012级队员宋娇琳对大家说:“有些事情是有时效性的,比如新闻,更比如我们的青春。下乡是为数不多的能让我真切感受到热血沸腾的事,我舍不得放弃。学车,旅游,打工这些事不是不好,也不是我不想去。只是这些事以后我离开大学一样可以干。但是下乡,我怕我一离开就回不来了。我愿意将我的青春花在下乡这件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德州小队是最先出发的,古营集小队和王集小队早上6:30就赶去主楼前为他们送行。当他们到达驻地时,也感受到了来自村民的热情欢迎。村民庞大爷送来柴火,临走时还对大家说“我就住在前面那屋,你们有什么需要的就去找我”;而当古营集队员们来到大石楼行政村万和村孙镇小学支教时,获得了黄敏女士的热心帮助;在王集的队员们的活动也是得到了曹县电视台的播报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支教,点燃黑暗生活的一道光
由于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村里留守儿童较多,非常需要队员们的关爱。德州队员们特意前往剑桥英语培训学校举办趣味支教:通过角色扮演(聋哑人)方式引入课程教孩子们手语,让孩子们体会到残疾人的难处并尊重他们,还提高了孩子们对手语的兴趣;队员们还举办了一场小型军训,培育孩子们的纪律意识。本次活动获得了校方和家长的高度评价。
而在古营集,小队举办趣味运动会,更是乡趣乡乐,欢乐无限。运动会有爱的抱抱、萝卜蹲、丢手绢、乒乓进门等各种项目。队员们带领孩子们自由玩耍,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童年,同时也很注意他们的安全问题。“在运动会举办时,没有项目安排的都要到活动现场外围看住孩子,以免发生意外。”队员刘群说。小队力在建立以乡才为突破点以求乡村布局变化的战略格局。参与活动的孩子们也是热情高涨,他们评价队员说:“亚楠姐姐教得可好了,我们可喜欢亚楠姐姐了”,而队员则更是万分不舍,亚楠说:“我深深的感触到了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对外部的好奇。他们稚嫩的脸上散发着纯真的光芒,他们真诚、可爱、善良,他们的活泼、阳光和朝气无时无刻地不感染着我”。
调研,科技可兴农
王集小队的重心在对环境问题的调研。在王集小队到达的第一天,队员就发现村庄的道路与环境存在着较大问题——道路塌陷不规整,垃圾乱扔乱放。好在镇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已经着手为村庄配置垃圾桶和保洁员(平均每15户一个垃圾桶,每500人一个保洁员)。队员在村中走访调研时多次遇见镇政府干部朱启,他十分支持队员们的工作,并为大家大致介绍了村里的一些简单情况。
27日下午,曹县电视台听说青农大三农学会大学生来到王集进行义务支农支教活动时,特意前往队员们的驻地——王集小学进行采访。他们详细了解了三方面问题:一、雨露润禾基金的来源和利用方向;二、关于在王集的支农支教活动的具体内容;三、小队工作为孩子们准备了什么。队长陶梦梦一一作答。她提到,三农学会的本次实际活动获得了华泰公益基金的大力支持,但队员们仅会利用基金做公益项目(如,帮助贫困生、拍摄寿星照、文艺联欢等),不会用于小队日常生活支出。而雨露润禾基金作为学会的一项重要支出,此次也会使用华泰公益基金作为补助。三农学会将王集(第七次)和古营集(第四次)作为寒暑假下乡的一项长期的固定地点。队员们利用宣传册和光盘教授农民一些简单的农业种植技术,实现科技下乡。至于支教项目,队员们则为孩子们带去一些简单文具(铅笔、书包等)和书籍,共计500多套。并且队员们还会对孩子们进行废品回收方面的团体活动,提高孩子们的团体意识和环保意识。
曹县县团委陈书记和办公室朱主任还分别于29、30日前往古营集和王集,为队员们送去简单物资(两箱矿泉水,两箱方便面,十本笔记本),并与队员们进行了亲切恳谈。朱主任还对队员们说:“团委就是青年人的家。”并对队员提出要求“村子里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比较多。像那种‘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大多分为两种:性格孤僻或有高度依赖性。不管是哪种都是亲情缺失的表现,对他们往后的成长非常不利。像爷爷奶奶只能喂养他们,很难真正了解他们。希望你们能好好关心他们,团委这边也会支持帮助你们,多做做宣传。我们也会努力促进本地就业,通过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活动吸引村民回村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队员们开展活动更加卖力。王集小队的队员们绘制了垃圾桶分布图,并前往垃圾中转站,仔细观察了垃圾的清理回收过程。队员们还有幸遇见了镇政府分管环保的宣传委员尹先生。尹先生为队员们带路,并详细介绍了邵庄镇共由125名保洁员清理垃圾,12名运输员将垃圾运送到中转站压缩后运往总站分类(有机、无机)后送到曹县发电站进行发电。运输过来的垃圾会经过压缩加工以减小体积,再送往总站。污水汁液则通过下水道排出。临走前,操作垃圾压缩器的刘大爷还夸奖队员是国家的栋梁。
支农,我们是一家人
德州队虽然年轻,但是在活动的举办上一点不输其他两队:免费拍照片,心意进乡村;趣味支教,传递欢乐;“一对一”教村民跳广场舞。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拍照片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然而,在乡村,对于出行不便的老人来说,拍一张自己的专属相片,却并不容易。德州小分队的队员们用手上的相机拍摄下温暖的一刻,为众多需要的村民拍摄寿星照和全家福,留下美好、温馨的笑脸。
为了丰富村民晚间生活,队员们还一对一对村民教授广场舞,甚至还到村民家里一个八拍一个八拍地演示。村民“超市姨”十分感动留队员在家吃饭,队员还说:“姨您这样说就是和我们见外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最后一天一如既往的是文艺汇演,队员们在下乡之前的紧张期末就花了长达一个月做准备工作。在支教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也注意联系村民共同参与,村民与队员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文艺汇演时,村民们积极参与,经营电器的大哥王道起还为队员们提供了文艺场地和音响。在队员们离开之前,村民们还为队员们送来免费冰棍,小朋友们还摘了美丽的凤仙花送给队员们。
队员在行动中逐步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为乡村发展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或许这些乡村现在尚且破败,但在大地上仍盛开着希望之花,相信这里必定会发展繁荣起来。
虽然此次下乡活动已经结束,但队员们彼此之间,队员们与村民之间已经难舍难分。“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发展离不开人才,一个十几人的小队只能一定程度上改变整个农村现状,我们要培养乡才来带动整个农村的发展,这是我们三农学会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小队所执行的。”这是古营集小队队长王冉冉的话,相信这也是大学生支农支教的意义所在。
跟随三农学会下乡多达12次的2011级副会长任蓝翔是本次王集小队的队员,他将本次下乡作为他自己的毕业礼物。他说:“去农村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就跟你们放假要回家一样,那里也有我牵挂的东西,还有就是,三农危机也是文化危机,农村是文化的发源地,想了解最真实的中国文化,就要自己去农村看,去亲近土地,了解真正的乡土中国,一个远离土地的人的谈爱国其实是可怕的,最后就是,青年人就应该拼命的思考,拼命的实践。知识只堆积在脑海里会成为垃圾,只有去融入实践,才能成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