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 10:28:21 浏览数:0
7月12日至14日,青岛农业大学巴瑟斯未来农业科技学院“红韵朱村,栗志同行”实践团赴临沂市临沭县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红色朱村的革命精神传承,到临沭柳编的非遗技艺创新;从金正大的现代农业科技,到昌德东的生态种植模式;从忆香食品公司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到史丹利集团的跨界融合与数字农业,实践团全方位感受了临沭县在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生动实践以及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焕发的蓬勃生机。
红色基因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
实践团队首站来到被誉为“沂蒙精神重要发源地”的朱村。在庄严肃穆的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团队成员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透过一件件斑驳的武器、一封封泛黄的家书、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那段烽火岁月仿佛重现眼前,让实践团队成员更感和平的来之不易。
随后,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了临沭柳编工艺。柔韧的柳条在匠人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就变成了精美的果篮、收纳盒等工艺品。大家认真学习技艺,亲身动手实践,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正是这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让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科技赋能农业,跨界融合发展
在参观昌德东鹿茸菇基地(青岛农业大学实践基地)过程中,实践团队重点考察了“智能化温控大棚—无菌培养室—冷链物流”全链条产业模式,记录菌棒培育周期、产量数据及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了解了鹿茸菇从培育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感受到了科技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的新动能。通过科技创新、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昌德东鹿茸菇基地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在忆香集团,团队成员了解了玉米从种植、精深加工再到终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见证了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粮食加工的完美融合。团队成员还共同参观了板栗脱壳、烘焙、包装的自动化生产线,重点记录了企业如何通过“酶解技术”解决板栗易褐变问题以及“即食板栗仁”“板栗糕点”等产品的研发故事,这都是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体现。
史丹利集团的参观让实践队员收获颇丰。在酱酒文化展厅,企业跨界打造的赤水河酱酒品牌令人耳目一新,讲解员向实践团阐述了“肥粮联动”的创新商业模式:“我们在贵州赤水河流域建设了万亩高粱种植基地,通过专用肥料供应、订单农业等方式,既保障了酿酒原料品质,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展厅内,从高粱种子到成品酒的完整产业链展示,让队员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在数字农业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国各地的土壤数据。讲解员通过模拟智能配肥系统,展示了农民只需提供田块信息,系统就能自动生成最佳施肥方案的创新设计。从创新商业模式再到智能配肥系统,实践队员们打开了农业创新发展的新视野。
青年力量唤醒沉睡乡村,文旅融合绘就振兴新篇
在沙窝村青年造物基地,一批返乡创业青年正用创意激活乡村沉睡资源。昔日的闲置农房经过匠心改造,变身为充满艺术气息的陶艺工坊和研学空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墨林书院将村民书屋、非遗课堂与文创市集创新融合,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走进万亩板栗林,一幅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林下种植的中药材与板栗相得益彰,森林康养与民宿体验的有机结合,让这片古老的栗林焕发新的活力。通过举办特色文旅活动,这里正成为城市居民向往的“诗意栖居地”,展现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此次临沭调研之行,“红韵朱村,栗志同行”实践团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和深入交流,深刻体会到科技赋能下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焕发的蓬勃生机。从红色精神到非遗技艺,从传统农业到数字科技,临沭县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将积极传播临沭经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